翻页   夜间
哈密文学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24章 晋江独家
 
上半年, 精简工作继续展开。

按照预定目标,全国职工减少160万人,城镇人口减少800万人。下放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,各地都有安置办, 负责接待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。(注1)

沪上人口密集, 每年有大量的初中、高中毕业生。有的进了国营工厂, 有的进了集体小厂, 有的待业在家,还有的去了边疆。

田小苗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宣传了。

一颗红心, 两种准备,青年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, 治山治水, 改变自然面貌。据统计, 从1962年开始,全国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放插队。(注2)

田小苗瞅瞅五一和三子。

一个十二岁, 一个九岁, 两个弟弟得有个出路。

干体力活儿, 农村人习惯了,可对城里人却是一种考验。虽然,劳动锻炼很有必要,可在乡下一呆就是十多年,也是浪费。

算算时间,五一初中毕业正赶上运动, 就是硬着头皮也得把高中念完, 最好是参军入伍,在部队上受教育。三子也要抓紧,不能把学业荒废了。

田小苗找了个时间, 跟田大旺和孙梅英说了。

“爹,娘,我不在家,五一和三子的学习不能放松……”

田大旺和孙梅英很赞同。

田大旺是部队上出来的,希望五一也去部队,像冬子那样。

“五一,要向你冬子哥哥学习,争取考上军校……”

“嗯。”五一点点头。

他跟三子早上跑步、打拳,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,这样才合格。

关于上山下乡,田小苗虽然没有明说,可这是大趋势。

田大旺和孙梅英也有预感。

报纸上说:“初中毕业就有下乡的,最小年龄不过十五岁……”

孙梅英是从农村出来的,晓得干活的辛苦。她自己也就罢了,哪里舍得娃娃们受苦?

可参军入伍竞争很激烈,军校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上的。

孙梅英攥着手,考虑着将来提前退休,让五一或三子顶岗。这是沪上的政策,子女能顶替,只要安排了工作,就不用插队落户了。

田大旺经常学习文件,对政策了解得很透。

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工业化体系初步成型。可外界的封锁,加上敌对势力的阻挠,想快速发展几乎不可能。而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,卫生水平提高了,婴儿夭折率大幅下降,建国后出生的娃娃都长大了,可城里没有这么多地方安置,只好下放到了农村。

这是没办法的事儿。

城市青年不能一直待业啊。不然,会出问题的。

转眼进入了六月。

毕业季来临了,毕业生们忙着写论文。

论文答辩一结束,就等着领毕业证和派遣证。

按照现有政策,除了部级直属院校外,大部分学生是哪里来的,还回哪里去。像复旦这样的重点院校,由全国统一分配,有留在沪上的,有回原省的,还有支援边疆的。

说到“支边”,需要极大的勇气。

报名的大多是积极分子或党员,有的是真心实意,有的是做个姿态,博取声誉。具体分到哪里,以派遣证为准。

大学四年,即将各奔东西。

毕业生们拍了合影,写了留言。

不管是宿舍里,还是教室里,多少有点伤感。有聚餐的,有侃大山的,有在大操场上奔跑的,还有抱头痛哭的。

江黎明早有安排。

他未跟任何人提起,只想跟小苗打声招呼。他找到图书馆,看到小苗聚精会神地看书,又把话咽了回去。

派遣证下来了,江黎明要去京城报到。临行前,他跟田小苗道别,还送了一个塑料封皮的记事本,留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。

田小苗这才晓得江黎明是京城人士。认识了这么久,从未听江黎明提到家里,只觉得普通话标准,很随和的样子。

“田小苗,多联系。” 江黎明温声说道。

“好。”

江黎明挥挥手,离开了。

田小苗握着记事本,想起了初来学校那天。

江黎明帮着扛行李,一口气搬到了顶楼。就像是昨天发生的,可忽然之间,三年过去了。等到暑假结束,她也升到了大四,面临着毕业分配。

“五九届”毕业生,陆陆续续地离校了。

“大三”的同学感同身受,帮着扛行李,送到车站。

一茬又一茬,明年就轮到他们了。

田小苗不由得想到了那次谈话。像她猜测的那样,从事外交工作吗?自己掌握了五门外语,做个翻译应该没问题吧?

一个星期过后,迎来了期末考试。

因为选得课程多,田小苗的考试周期比其他同学都长。

考完试,已是七月中旬。

田小苗联系了外文出版社,照例参加勤工俭学。这是学校提倡的,要把教育跟生产劳动相结合,这样才能学以致用,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。

因为复习考试,错过了不少新闻报道。

田小苗把旧报纸翻了翻,特别注意英文版的。

东南沿海又不安生了,海峡那边先后派了六股武装人员潜入,被我军民联手一举消灭了。缴获的武器弹药、密写纸、电台发报机等战利品,都拍了照片,上了报纸。

田小苗心说,一再偷渡,预示着对岸不肯死心,要做出某种动作。

国际大事方面,中苏会谈不欢而散。接着,开始了隔空论战。田小苗觉得这不是好事,距离撕破脸皮越来越近,也愈发危险了。

果然,七月底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
西北大漠里的核基地虽然隐秘,却瞒不住。几个拥有核武的国家一碰头,签订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。也就是说,目前拥有核武的都是合法的,后续想进来就没门儿。说白了,就是为了设置门槛,卡后进国家的脖子。

我国自然明白,立马向全世界发表声明。

主张全面、彻底、干净、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。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,凡是在海外驻扎军事基地的(包括核基地),要全部撤离,还世界一个真正的和平。(注3)

看到这份声明,田小苗只觉得痛快。

国家虽然贫穷,但从来都不憋气,敢打敢拼,抢占道义高点,化被动为主动,扩大国际影响。

说到舆论战,就要提到一个神奇组织。

那就是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。这是朝鲜战争爆发后,由我国建立的,只要世界上有违背和平的,就发表声援。第三世界国家被欺负了,有人帮着说话,自然会靠拢,国家威望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。

因为招生减少,今年高考竞争很激烈。

梅子的分数过了线,被空军政治学院录取了。

这所军事院校就在沪上,距离复旦大学不远。

“梅子要来念书了……”

孙梅英得到消息,就催促着冬子和梅子回来,好好热闹一下。可柳冬生下基层实习,去了某军事基地。别说回来,就是信都不能写。

“冬子哥哥不回来啊?”

五一很失望。他盼了那么久,等着冬子哥哥回来,好学本事。

孙梅英也忍不住说叨几句。

“部队上啥都好,就是见面太困难了……”

“娘,早晚会见面的……”

田小苗抿着嘴笑笑。她也想念冬子,却从未表现出来。

梅子来报到,柳进原亲自护送。

长这么大,就没分开过,柳进原舍不得梅子。可梅子十八岁了,是个大人了,再舍不得也得硬下心来。

苏红霞带着小梅一起回来了。这是让柳进原宽心,显得不那么突兀。

三家人聚在了一起。

孙梅英和田大旺忙着做饭,柳进原、柳进军等人在客厅里。

孙玉华挺着肚子倚着沙发,跟苏红霞说话。田小苗拉着梅子进了房间,想说几句悄悄话。三子和凯凯趴在门上偷听,被五一一把揪住了。

跃跃拍着小手,咯咯笑着。

“哥哥是个大笨蛋!”

小梅蹿过来,急切地问道:“凯凯哥哥,姐姐说什么了?”

“啥都没说……”

三子、凯凯不想跟女娃娃说话。六岁的跃跃和五岁的小梅,穿着花裙子,粘在后面。

苏红霞和孙玉华忍不住笑起来。

跃跃和小梅年纪虽小,性格却很活泼,一点都不怕人。

饭做好了,九个菜一个汤,很丰盛。

大人和娃娃挤在一起。实在坐不下,就让小娃娃们站着。

田大旺呵呵笑道:“好久没这么热闹了,要是冬子回来就好了…”

“是啊……”

柳进原也想冬子了,却不能表现出来。

孙梅英喜欢热闹,就说:“柳大哥,您若是调回来,该多好啊!咱几家经常聚一聚……”

“以后会有机会的,等我退了休,跟组织上打个申请……”

柳进原也很想念沪上,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。可作为一名军人,要听从组织上的安排,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。

军校开学早,柳冬梅报到后,成了一名军校学员。

她穿着草绿色军服,扎着腰带,英姿飒爽的,还冲着柳进原敬了一个军礼。

“报告首长,新学员柳冬梅前来报到!”

柳进原看着梅子。

从此以后就是部队上的人了,再也不是那个性格内向的小姑娘了。

呆了两天,柳进原一家返回了金陵城。

这时候,精简职工、压缩城市人口的任务完成了。

用了两年半的时间,吃商品粮的人口减少了2800万。农业战线加强了,工资开支减少了,企业劳动效率提高了,城乡关系和财政状况也好转了。(注4)

田小苗看着这组数据,咧了咧嘴。

这个年代的干部、职工都是好样的,两千多万人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。这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,唯有这个年代才有吧?

财政宽裕了,对城市职工进行工资调整。

孙梅英调了一级工资,长到了五十二块,加上补贴什么的,一个月能拿到六十块。田大旺是14级干部,发扬风格,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志。这么做很常见,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,起带头作用。

涨了工资,孙梅英笑得合不拢嘴。

她见了小苗,就拍拍口袋说:“小苗,娘长工资了!”

孙梅英给小苗发了两块钱。五一和三子一人两毛,够买二十块雪糕的,很阔气了。

“五一,三子,省着点用哦!”

孙梅英晓得五一和三子喜欢花钱,不能给多了。

田小苗很节省,从不乱花钱。

她有一个存折,存着零用钱,有助学金、奖学金,还有勤工俭学赚来的。她最大的开销就是买邮票,第三套人民币发行后,弄了整整两套,崭新崭新的,夹在本子里。她打算见了冬子,就分给他一套,放到后世顶顶值钱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